http://www.vimeo.com/awards
http://www.vimeo.com/avc2008
貼其中一個
CGarchitect.com 3DAwards - Uniform (UK) from Jeff Mottle on Vimeo.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都市酵母.陽台計畫

都市酵母.陽台計畫
2008/6/16都市酵母.陽台計畫
CITY YEAST 2008 . BALCONY PROJECT
展出:2008.06.26 - 07.04
開幕會:2008.06.28 2:00pm, 開放大眾 Dress code. Black black.
展出地點:學學文創志業大樓
隔壁的巷子裡,竹干與吊繩支撐起一個夏天的重量
鮮豔的衣服錯落開展,妝點一下午的悶熱
當微風輕輕吹過,您會在陽台上做什麼?
都市酵母 2008 發展重點為「陽台計畫」
陽台,一個重要卻經常被忽略的地方
設計師認為台灣人最奓侈的空間使用方式
它串連居家空間 與 都市公空環境對話的關係
人們使用陽台的方式正如同人們使用都市公共空間的方式一樣值得探索
人-陽台-都市可以產生什麼絢麗火花呢?
都市酵母邀請您站上創意陽台
尋找都市不一樣的風貌與趣味
大聲喊出台灣都市不全球化、創造獨特的廣場公園對話以及幸福民眾生活體驗
目的是讓大家愛上自己的居住地。
是的,陽台萬歲,我們一起都市發酵!!
相關網站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NEXT GENE 20
http://wayne949.spaces.live.com/photos/cns!F1EF62C5B923A78!3979/
aka:看看wayne的相本內有關next GENE 20 大師們PK的相片吧!
aka:看看wayne的相本內有關next GENE 20 大師們PK的相片吧!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信念搖擺的一季 從畢業設計看台灣建築教育的未來
轉载於孫德鴻老師的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n/article?mid=988&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信念搖擺的一季
從畢業設計看台灣建築教育的未來
「早期台灣的電子業曾經有一段期間,從事仿造日本設計的電動玩具機。那是一種產品設計的方法,在完全不知產品的設計原理的情況下,僅從硬體的解剖,利用反向工程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完成產品的仿製。 …看到什麼算什麼,完全以眼見為真的邏輯為依歸。」
吳清忠,《人體復原工程》
又到了評圖的季節,今年來者不拒,打算來個畢業評圖大巡禮,所以從四月底開始,短短一個月內,參加了七個學校的畢業評圖,分佈的地點包含了台北、苗栗、台中以及台南,雖然其中有一個學校是景觀設計系,不過卻比某些建築系更像建築系,雖然只能看到每個學校的局部,只是總數近百件的畢業作品仍然代表了某種程度的台灣建築教育現況,整體看來,各校對於畢業設計總評應該端出的菜色與菜量,認知差距不大,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城鄉差距」,但幾乎都忘了出菜的重點是健康和營養,在這種默契十足的共同遺忘下,菜出得多的通常比較理直氣壯,不管題目發揮得多糟糕,菜出得少的就會有點膽小,儘管已經碰觸到一些重要議題,而一些過去常見的設計問題也未缺席。
第一類問題:表現雖完整,深度卻不足
這一類問題算是所有狀況裡頭最輕症的,他們損失的不是畢業設計的成績,而是本來可以拿來改善腦袋的時間,共同特色就是場面都不小,不只是模型和圖面壯觀,連圍觀群眾都比較多,只是細看設計內容後會發現乏善可陳,雖然也有談到一些議題,然僅止於淺嚐,只在課題說明時簡單交代一下,進入設計階段後就完全與初衷無關,開始忙著耍刀弄槍,就算不是走火入魔式的玩法,仍舊令人覺得惋惜,跟那些菜不多的同學相比,在設計議題的探索深度上差別不大。
譬如東海有一位設計專供「潛在的」精神病患使用的「試紙型」建築的同學,在設計中並未探討精神疾病的真實定義,亦未深思為何「某些人類」有權可以將他人定義為精神病患,在尚未了解一般大眾對於精神疾病自我檢測「量販化」的真正需求之前,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棟純手癢、純視覺的低度利用大樓已經出現。
還有一位設計流浪動物收容中心的同學,明明已經碰觸到一個非常具有討論價值的社會議題,卻在解決方法上失去焦點,既沒有觀察到問題的核心,亦引發不出值得討論的激情,導致整個設計缺乏感動人心的力量,最後做出一件充滿流行手法的作品,評圖則在一堆質疑聲中結束。
而另一位設計立體動物園的同學也不遑多讓,雖然是以關心動物生活條件作為出發點,最後也只探討了動物園的「環境」而不是這些被囚動物的「處境」,發揮空間當然不大,最後設計出令人錯愕的四十層「動物園大樓」,引爆批評不打緊,收穫恐怕也很非常有限。
第二類:雞肋型的無病呻吟
這一類的問題大多出現在那些從大範圍的基地、個人偏好,或是懷舊情緒開始思考的同學身上,很多人從曾經拜訪過或住宿過的地方找方向,然後找到一些淡淡的、好像能作又好像看不到盡頭的線索,明知不容易發展成有趣的設計議題,卻覺得棄之可惜,然後就想蓋個什麼東西來振興地方,或是搞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案,這一類案子的議題性大多不強,經常連PROGRAM也沒花足夠的力氣研究,所以幾乎不太能談,很多同學越作越心虛,擔心自己的題目很像室內設計,深怕沒有蓋點房子就會被當,只不過同學大多弄錯方向,以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後的量,卻忘了題目的本身就是問題。
其中聯大同學設計的竹東水泥廠再利用計畫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具有典型的病徵,一樣沒有切入議題核心,甚至連解決方式也缺乏創意,只不過因為表現認真,模型作得又好,尤其是那個充滿滄桑的基地模型更是一絕,所以批評聲浪相對較小,評圖過程中,不知道是謙遜受教,還是評圖時的哀兵策略,對於一堆質疑與建議,好像比較聽得進去。
另外一個典型的案例出現在成大,有個同學利用台糖的廢棄工廠改造成地方鼓團的專用練習場,卻忘了研究最基本的鼓團練習條件,加上害怕最後看不太到房子會被念,所以就做了一堆額外的空間外加一間非常突兀的表演廳,使得一個本來很草根的、很務實的題目徹底走了樣。
而東海則有個想要利用回收資源當做柴窯燃料的天真構想,沒有考慮回收垃圾的燃燒溫度是否足夠,甚至還挖了一個大洞容納7.5立方公尺的巨大登窯,忽略了社區住民的基本需求,讓人以為窯上烤肉比冬天取暖還重要。
第三類問題:題目只是包裝,骨子裡就是想玩,卻又不明講
這類設計大多會用一些讓人比較陌生的「理論」或似是而非的「推論」起頭,這些同學精選的「理論」跟「推論」說辭,大多與「人」、「行為」與「空間」無關,假如該設計真的起源於對這些「理論」與「推論」的執著與沉迷,相信設計成果多少會比較有趣,若僅是當做形式操作的藉口與包裝,甚至到後來自己都信以為真,就非常不值得鼓勵。
例如台科大有一位重新設計台北火車站的同學就是如此,一開始談了一些流體力學的理論,然後把人在公共空間裡的移動,類比成液體的流動,以為這樣就完成了其古怪設計的參考依據,問題是這種均一性的假設與人的移動邏輯完全無關,對於人的自由意志也完全忽略,徒然彰顯其對於形式操弄的明顯企圖,歷經多次評圖勸阻打死不退,也許從未發現其理難通,就算發現也可能為時已晚,只好硬著頭皮把造型玩完。
另外一個東海大學的募兵站設計也是一樣,植基於一種對於「特殊造型一定會帶來特殊吸引力」的無限遐想,作了一個毫無道理的巨大結構,認為這樣就是最好的募兵站,雖然很爽,可惜力量用在不對的地方,完全跳過其他既簡單又有趣的設計思維,完全不考慮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只是一味的堆疊拼湊,像極了日本人的機器人迷思,如同鋼彈勇士與無敵鐵金剛一般,明明背景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年代,明明可以用遠程武器攻擊,卻要駕駛巨大機器人來個近身肉搏,拿著三層樓高的刀劍互砍,機身被打到駕駛者還會跟著哀號,娛樂娛樂倒是不錯,倘若以為這就是答案,還真讓人捏把冷汗。
第四類問題:槁木死灰、心如止水
這類問題很難談,因為這類設計作品看起來都很累,東西通常不多,講解也不太使勁,言語平淡,面無表情,遇到這種無言以對的作品,大概就是評圖時最尷尬的時候,不只設計者累,評圖者也累,既缺乏可以討論的設計內容,同學對於老師的建議也聽不懂,顯然已經對建築失去興趣,畢業設計也許是最後一次的面對,這種情況讓評圖老師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說了怕同學更加厭惡,以為客評老師根本就是一堆惡棍;不說又會被主辦單位嫌,質疑拿了錢為何不吭聲,由於實在無話可說,就不舉例了。
第五類問題:掛羊頭賣狗肉,以為走錯評圖場
遠看以為是建築,近看卻不像,環境議題嗎?絕對無關,說穿了就是一年級基本設計的強化版,卻有著畢業設計的包裝,問同學為何而作或所做為何,一概沒有答案,問多了老師還會跳出來擋,共同特色就是「大」與「多」,巨型圖面與扭曲模型佈滿展場,不僅成為護佑該系的巨大符咒,更是評鑑時的重要噱頭,場景很像終戰前的日治台灣,用一堆旗幟海報誇稱我軍殲敵無數一樣,既養眼又夠嗆,招生時更能派上用場,不明就裡的高中生看了之後,幾乎當下就決定非進此系不可,這類問題目前僅見於實踐,雖然不是所有學生,疫情也尚未擴大,只是他校搞不清楚狀況的建築系學生特別容易遭受感染,初期症狀為熱血沸騰,末期症狀則為腦袋燒昏外加爆肝,淚光模糊的紅眼中只看到「你們就是未來建築的領導者」的堅定信仰。
除了上述一些問題外,此次評圖還有一些現象值得深思,譬如成大有個設計Alienation phobia(人際疏離症候群)患者居住空間的題目,本意雖佳,卻是遭受西方文化惡質感染的嚴重案例,因為同學一下子就接受了「人際疏離症候確實是一種病」的觀念,完全不質疑為何「不太喜歡跟別人打交道」是一種病,也因此只能做出一件不痛不養的設計,有點像縮小版的樂生療養院,而這種情況正是我近年來努力打破的迷思,希望同學不論操作何種議題,一定要好好深入議題本身,因為沒有觀察就沒有了解,沒有了解就沒有歸納,沒有歸納就沒有判斷,沒有判斷就沒有想法,沒有想法就不會出現值得一談的作品。
當然在這麼多的作品中,還是出現不少尺度剛好、議題與設計性還算完整的作品,像成大有位探討拾荒行為與都市資源回收站的題目,算是本次看到比較有趣的作品之一,不論是環境調查、課題研擬以及設計操作,整體均衡而不會太過,加上自己把議題縮小聚焦,所以爭議不大,算是本次畢業設計巡禮較為成功的案例;另外一位也是成大的同學,找了一塊北投的土地探討集合住宅的問題,勉強算是完整的作品,可惜對於集居型態的分析不足,生活機能空間如廁所、廚房、工作陽台等皆未深入探討,有點功虧一簣的感覺。
從每個建築系的個別表現來看,有些建築系的整體調性像是經過系上氛圍的整體調校,所以相似度頗高,例如成大就出現了不少關於新舊之間的題目,如舊市區更新、舊街廓再造、舊空間的新生活等,探討了不少城市記憶與現代生活間的串連,而且基地有不少都在台南。而東海大學就比較少出現這類的題目,雖然場面浩大,但是與土地的鍵結相對微弱,即便利用都市舊街廓作為基地,也只是當做單純的基地來用,新設計的建築物與周遭環境比較無關,只看到旺盛的設計慾望。
聯合大學算是新的建築系,今年才生產出第一屆畢業班,雖然特色還未建立,但是有好幾位同學資質不錯,可惜沒有得到更具啟發性的導引,作品裡頭出現不少有手沒腦的無厘頭,感覺比較像是不甘心待在鄉下,想要用流行性的手法證明自己並不落後,殊不知這種奇怪的補償心態反而容易誤導自己,喪失探討自我的真正機會,倒是該系系主任的鐵腕政策感覺不錯,不准遲到的同學參與評圖,也讓我們有比較寬裕的時間提供意見。相較之下,今年台科大的整體感覺依舊是是倦倦的、累累的,評圖不準時也就罷了,評圖期間觀眾三三兩兩,非畢業班同學參與度不高,既沒有東海的爆滿,亦缺乏聯大的嚴謹紀律,雖然有人反應台科大這兩年的表現比較好,但是顯然同學的心態以及整體的氣氛不容易炒熱,也許是技職學校的系統傳承,同學對建築設計或是敏感議題的挑戰興趣不大,只是對設計沒興趣也就算了,如果連技職系統原應擅長的技術訓練都不夠,那還真不知道我們要「科技大學」作什麼?至於實踐,情況依舊,好像一間用英文教法文的中文系,可惜了一堆認真的學生,雖然從去年開始已經發生某些體質的改變,但是路途遙遠車燈又不亮,目前還看不到隧道出口。至於文化,雖然已經談過許多,假如文化的同學多去其他學校看看,一定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未來如果能在空間或教育方向上得到善待,一定會讓人更期待。
此次評圖之旅,還發現一個相當一致的現象,那就是鉛筆繪圖的大量出現,像是某種默契十足的手工藝復興運動(Craftsmanship Renaissance),相較於過去幾年大量出現的電腦成像,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只是喜悅僅止於此,許多突顯台灣文化弱勢的隱憂已然浮現,各校追求形式與跟隨流行的盲目信仰未見稍緩,其中東海評圖結束返回台北時,我與楊家凱、闕河彬、莊熙平同車,楊家凱問我這幾場評下來對於東海有何感想,我說:「失望!」,身為東海人的他顯然有點驚訝,因為他覺得東海的完整度還不錯,其實他不知道「失望」已經是今年我參加多場評圖裡的最高評價,因為「失望」之下還有「很失望」和「非常失望」,其中我任教學校的平均表現大多包辦後段,而會有這種全部在零以下的負向評價,老師的問題最大,多年來我們妄用多元至上、自由最大的開放標準來鼓勵各種嘗試,事實上只突顯了老師們的單薄學養以及對於人類處境的敏感度不足,最後呈現的僅是表面的多元,真正的問題卻極為單一而無助,那就是缺乏內容、缺乏議題、缺乏關注、缺乏觀察、缺乏主張,這種缺乏人格養成與獨立思考的教育從小就已開始,到了建築學校再由老師接力進行形式追求的虛耗,完全不在乎明天是不是還有「建築」這件事,忘了人類所面對的困境已經無法躲藏,假如一場邀集一堆校外評圖老師的派對或是發表會,只是要展現學生與老師的曼妙雙人舞而已,景況就好像屋外已經大火延燒,我們卻還在屋內縱情歡娛一樣。
我們若是如此熱愛西方建築文化,就應該追根究底,不然找不到真正的意涵,一個世紀前的許多建築言論,如今只淪為歷史陳跡或是課堂上讓人昏睡的工具,所謂的鑑古知今也只是白講,今天的建築界既寫不出Adolf Loos於1908年提出的「裝飾與罪惡」,也產生不了1933年CIAM提出的「雅典憲章」,當代思想家Derrida與Habermas也只有在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後才有機會出來講一講,因為那時比較有人會看,面對已經到來的思想危機,我們卻沒停下來想一想,只讓他一堂一堂的過去,最後留下的還是表象,表象的追求從業界滲透到教育界,再從教育界回滲業界,因果循環、歷歷不爽,所以學生接受了五年建築教育之後,當然只能產生對於皮毛的熱愛,對於皮毛之下的一切運作原理根本不管,好像回到三、四十年前的「反向工程」時代,不管是學生還是開業建築師,永遠只能拾人牙慧,而這一切外國人眼中的粗糙盜版,竟然成了我們的主流建築式樣,每一個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以為只要使用了某種語彙,只要形體稍微扭一下甚至有點扎哈附身,就已經晉身為「會做設計者」之流,甚至還有那喜歡附庸風雅的噁心媒體推波助瀾,不斷宣稱台灣的設計水準已經與國際接軌,還真是見他個鬼,我們要是不認清事實,每天在學校自愚順便愚學生,建築教育根本不用再辦。
台灣如果真的那麼巴望別人的肯定,就應該先從認清自己的處境開始,第一步就是少看國外建築期刊,真的飢渴難耐,就找一些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委內瑞拉、 哥倫比亞的建築報導來讀,或找一些不知何謂國際主流價值的建築作品來看,不要一心以為只有歐美日的作品才是未來、才是潮流,卻忘了清明的自己才是未來,尊重環境才是潮流,幾年之後,假如學生作設計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像別人,而是成為一個會關心的人,具備觀察能力,懂得討論議題,確實有些想法,那時我們才會被重視,否則辦一萬個國際工作營、邀一萬個大師來都一樣。
我們的處境堪虞,如果我們繼續盲目追逐西方建築的流行表象,以為我們就是需要這種東西,下場大概會跟北美印第安人一樣,當初歐洲人千方百計告訴他們玻璃珠有多好、砂糖有多棒,物質慾望不高的印第安人一開始不為所動,因為他們生活中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可惜白人不停引誘,日子一久印第安人的信念開始搖擺,慢慢的他們以為確實需要玻璃珠、確實需要砂糖,日後還拿土地來交換,當然印第安人後來發生什麼事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講。
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n/article?mid=988&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信念搖擺的一季
從畢業設計看台灣建築教育的未來
「早期台灣的電子業曾經有一段期間,從事仿造日本設計的電動玩具機。那是一種產品設計的方法,在完全不知產品的設計原理的情況下,僅從硬體的解剖,利用反向工程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完成產品的仿製。 …看到什麼算什麼,完全以眼見為真的邏輯為依歸。」
吳清忠,《人體復原工程》
又到了評圖的季節,今年來者不拒,打算來個畢業評圖大巡禮,所以從四月底開始,短短一個月內,參加了七個學校的畢業評圖,分佈的地點包含了台北、苗栗、台中以及台南,雖然其中有一個學校是景觀設計系,不過卻比某些建築系更像建築系,雖然只能看到每個學校的局部,只是總數近百件的畢業作品仍然代表了某種程度的台灣建築教育現況,整體看來,各校對於畢業設計總評應該端出的菜色與菜量,認知差距不大,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城鄉差距」,但幾乎都忘了出菜的重點是健康和營養,在這種默契十足的共同遺忘下,菜出得多的通常比較理直氣壯,不管題目發揮得多糟糕,菜出得少的就會有點膽小,儘管已經碰觸到一些重要議題,而一些過去常見的設計問題也未缺席。
第一類問題:表現雖完整,深度卻不足
這一類問題算是所有狀況裡頭最輕症的,他們損失的不是畢業設計的成績,而是本來可以拿來改善腦袋的時間,共同特色就是場面都不小,不只是模型和圖面壯觀,連圍觀群眾都比較多,只是細看設計內容後會發現乏善可陳,雖然也有談到一些議題,然僅止於淺嚐,只在課題說明時簡單交代一下,進入設計階段後就完全與初衷無關,開始忙著耍刀弄槍,就算不是走火入魔式的玩法,仍舊令人覺得惋惜,跟那些菜不多的同學相比,在設計議題的探索深度上差別不大。
譬如東海有一位設計專供「潛在的」精神病患使用的「試紙型」建築的同學,在設計中並未探討精神疾病的真實定義,亦未深思為何「某些人類」有權可以將他人定義為精神病患,在尚未了解一般大眾對於精神疾病自我檢測「量販化」的真正需求之前,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棟純手癢、純視覺的低度利用大樓已經出現。
還有一位設計流浪動物收容中心的同學,明明已經碰觸到一個非常具有討論價值的社會議題,卻在解決方法上失去焦點,既沒有觀察到問題的核心,亦引發不出值得討論的激情,導致整個設計缺乏感動人心的力量,最後做出一件充滿流行手法的作品,評圖則在一堆質疑聲中結束。
而另一位設計立體動物園的同學也不遑多讓,雖然是以關心動物生活條件作為出發點,最後也只探討了動物園的「環境」而不是這些被囚動物的「處境」,發揮空間當然不大,最後設計出令人錯愕的四十層「動物園大樓」,引爆批評不打緊,收穫恐怕也很非常有限。
第二類:雞肋型的無病呻吟
這一類的問題大多出現在那些從大範圍的基地、個人偏好,或是懷舊情緒開始思考的同學身上,很多人從曾經拜訪過或住宿過的地方找方向,然後找到一些淡淡的、好像能作又好像看不到盡頭的線索,明知不容易發展成有趣的設計議題,卻覺得棄之可惜,然後就想蓋個什麼東西來振興地方,或是搞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案,這一類案子的議題性大多不強,經常連PROGRAM也沒花足夠的力氣研究,所以幾乎不太能談,很多同學越作越心虛,擔心自己的題目很像室內設計,深怕沒有蓋點房子就會被當,只不過同學大多弄錯方向,以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後的量,卻忘了題目的本身就是問題。
其中聯大同學設計的竹東水泥廠再利用計畫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具有典型的病徵,一樣沒有切入議題核心,甚至連解決方式也缺乏創意,只不過因為表現認真,模型作得又好,尤其是那個充滿滄桑的基地模型更是一絕,所以批評聲浪相對較小,評圖過程中,不知道是謙遜受教,還是評圖時的哀兵策略,對於一堆質疑與建議,好像比較聽得進去。
另外一個典型的案例出現在成大,有個同學利用台糖的廢棄工廠改造成地方鼓團的專用練習場,卻忘了研究最基本的鼓團練習條件,加上害怕最後看不太到房子會被念,所以就做了一堆額外的空間外加一間非常突兀的表演廳,使得一個本來很草根的、很務實的題目徹底走了樣。
而東海則有個想要利用回收資源當做柴窯燃料的天真構想,沒有考慮回收垃圾的燃燒溫度是否足夠,甚至還挖了一個大洞容納7.5立方公尺的巨大登窯,忽略了社區住民的基本需求,讓人以為窯上烤肉比冬天取暖還重要。
第三類問題:題目只是包裝,骨子裡就是想玩,卻又不明講
這類設計大多會用一些讓人比較陌生的「理論」或似是而非的「推論」起頭,這些同學精選的「理論」跟「推論」說辭,大多與「人」、「行為」與「空間」無關,假如該設計真的起源於對這些「理論」與「推論」的執著與沉迷,相信設計成果多少會比較有趣,若僅是當做形式操作的藉口與包裝,甚至到後來自己都信以為真,就非常不值得鼓勵。
例如台科大有一位重新設計台北火車站的同學就是如此,一開始談了一些流體力學的理論,然後把人在公共空間裡的移動,類比成液體的流動,以為這樣就完成了其古怪設計的參考依據,問題是這種均一性的假設與人的移動邏輯完全無關,對於人的自由意志也完全忽略,徒然彰顯其對於形式操弄的明顯企圖,歷經多次評圖勸阻打死不退,也許從未發現其理難通,就算發現也可能為時已晚,只好硬著頭皮把造型玩完。
另外一個東海大學的募兵站設計也是一樣,植基於一種對於「特殊造型一定會帶來特殊吸引力」的無限遐想,作了一個毫無道理的巨大結構,認為這樣就是最好的募兵站,雖然很爽,可惜力量用在不對的地方,完全跳過其他既簡單又有趣的設計思維,完全不考慮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只是一味的堆疊拼湊,像極了日本人的機器人迷思,如同鋼彈勇士與無敵鐵金剛一般,明明背景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年代,明明可以用遠程武器攻擊,卻要駕駛巨大機器人來個近身肉搏,拿著三層樓高的刀劍互砍,機身被打到駕駛者還會跟著哀號,娛樂娛樂倒是不錯,倘若以為這就是答案,還真讓人捏把冷汗。
第四類問題:槁木死灰、心如止水
這類問題很難談,因為這類設計作品看起來都很累,東西通常不多,講解也不太使勁,言語平淡,面無表情,遇到這種無言以對的作品,大概就是評圖時最尷尬的時候,不只設計者累,評圖者也累,既缺乏可以討論的設計內容,同學對於老師的建議也聽不懂,顯然已經對建築失去興趣,畢業設計也許是最後一次的面對,這種情況讓評圖老師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說了怕同學更加厭惡,以為客評老師根本就是一堆惡棍;不說又會被主辦單位嫌,質疑拿了錢為何不吭聲,由於實在無話可說,就不舉例了。
第五類問題:掛羊頭賣狗肉,以為走錯評圖場
遠看以為是建築,近看卻不像,環境議題嗎?絕對無關,說穿了就是一年級基本設計的強化版,卻有著畢業設計的包裝,問同學為何而作或所做為何,一概沒有答案,問多了老師還會跳出來擋,共同特色就是「大」與「多」,巨型圖面與扭曲模型佈滿展場,不僅成為護佑該系的巨大符咒,更是評鑑時的重要噱頭,場景很像終戰前的日治台灣,用一堆旗幟海報誇稱我軍殲敵無數一樣,既養眼又夠嗆,招生時更能派上用場,不明就裡的高中生看了之後,幾乎當下就決定非進此系不可,這類問題目前僅見於實踐,雖然不是所有學生,疫情也尚未擴大,只是他校搞不清楚狀況的建築系學生特別容易遭受感染,初期症狀為熱血沸騰,末期症狀則為腦袋燒昏外加爆肝,淚光模糊的紅眼中只看到「你們就是未來建築的領導者」的堅定信仰。
除了上述一些問題外,此次評圖還有一些現象值得深思,譬如成大有個設計Alienation phobia(人際疏離症候群)患者居住空間的題目,本意雖佳,卻是遭受西方文化惡質感染的嚴重案例,因為同學一下子就接受了「人際疏離症候確實是一種病」的觀念,完全不質疑為何「不太喜歡跟別人打交道」是一種病,也因此只能做出一件不痛不養的設計,有點像縮小版的樂生療養院,而這種情況正是我近年來努力打破的迷思,希望同學不論操作何種議題,一定要好好深入議題本身,因為沒有觀察就沒有了解,沒有了解就沒有歸納,沒有歸納就沒有判斷,沒有判斷就沒有想法,沒有想法就不會出現值得一談的作品。
當然在這麼多的作品中,還是出現不少尺度剛好、議題與設計性還算完整的作品,像成大有位探討拾荒行為與都市資源回收站的題目,算是本次看到比較有趣的作品之一,不論是環境調查、課題研擬以及設計操作,整體均衡而不會太過,加上自己把議題縮小聚焦,所以爭議不大,算是本次畢業設計巡禮較為成功的案例;另外一位也是成大的同學,找了一塊北投的土地探討集合住宅的問題,勉強算是完整的作品,可惜對於集居型態的分析不足,生活機能空間如廁所、廚房、工作陽台等皆未深入探討,有點功虧一簣的感覺。
從每個建築系的個別表現來看,有些建築系的整體調性像是經過系上氛圍的整體調校,所以相似度頗高,例如成大就出現了不少關於新舊之間的題目,如舊市區更新、舊街廓再造、舊空間的新生活等,探討了不少城市記憶與現代生活間的串連,而且基地有不少都在台南。而東海大學就比較少出現這類的題目,雖然場面浩大,但是與土地的鍵結相對微弱,即便利用都市舊街廓作為基地,也只是當做單純的基地來用,新設計的建築物與周遭環境比較無關,只看到旺盛的設計慾望。
聯合大學算是新的建築系,今年才生產出第一屆畢業班,雖然特色還未建立,但是有好幾位同學資質不錯,可惜沒有得到更具啟發性的導引,作品裡頭出現不少有手沒腦的無厘頭,感覺比較像是不甘心待在鄉下,想要用流行性的手法證明自己並不落後,殊不知這種奇怪的補償心態反而容易誤導自己,喪失探討自我的真正機會,倒是該系系主任的鐵腕政策感覺不錯,不准遲到的同學參與評圖,也讓我們有比較寬裕的時間提供意見。相較之下,今年台科大的整體感覺依舊是是倦倦的、累累的,評圖不準時也就罷了,評圖期間觀眾三三兩兩,非畢業班同學參與度不高,既沒有東海的爆滿,亦缺乏聯大的嚴謹紀律,雖然有人反應台科大這兩年的表現比較好,但是顯然同學的心態以及整體的氣氛不容易炒熱,也許是技職學校的系統傳承,同學對建築設計或是敏感議題的挑戰興趣不大,只是對設計沒興趣也就算了,如果連技職系統原應擅長的技術訓練都不夠,那還真不知道我們要「科技大學」作什麼?至於實踐,情況依舊,好像一間用英文教法文的中文系,可惜了一堆認真的學生,雖然從去年開始已經發生某些體質的改變,但是路途遙遠車燈又不亮,目前還看不到隧道出口。至於文化,雖然已經談過許多,假如文化的同學多去其他學校看看,一定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未來如果能在空間或教育方向上得到善待,一定會讓人更期待。
此次評圖之旅,還發現一個相當一致的現象,那就是鉛筆繪圖的大量出現,像是某種默契十足的手工藝復興運動(Craftsmanship Renaissance),相較於過去幾年大量出現的電腦成像,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只是喜悅僅止於此,許多突顯台灣文化弱勢的隱憂已然浮現,各校追求形式與跟隨流行的盲目信仰未見稍緩,其中東海評圖結束返回台北時,我與楊家凱、闕河彬、莊熙平同車,楊家凱問我這幾場評下來對於東海有何感想,我說:「失望!」,身為東海人的他顯然有點驚訝,因為他覺得東海的完整度還不錯,其實他不知道「失望」已經是今年我參加多場評圖裡的最高評價,因為「失望」之下還有「很失望」和「非常失望」,其中我任教學校的平均表現大多包辦後段,而會有這種全部在零以下的負向評價,老師的問題最大,多年來我們妄用多元至上、自由最大的開放標準來鼓勵各種嘗試,事實上只突顯了老師們的單薄學養以及對於人類處境的敏感度不足,最後呈現的僅是表面的多元,真正的問題卻極為單一而無助,那就是缺乏內容、缺乏議題、缺乏關注、缺乏觀察、缺乏主張,這種缺乏人格養成與獨立思考的教育從小就已開始,到了建築學校再由老師接力進行形式追求的虛耗,完全不在乎明天是不是還有「建築」這件事,忘了人類所面對的困境已經無法躲藏,假如一場邀集一堆校外評圖老師的派對或是發表會,只是要展現學生與老師的曼妙雙人舞而已,景況就好像屋外已經大火延燒,我們卻還在屋內縱情歡娛一樣。
我們若是如此熱愛西方建築文化,就應該追根究底,不然找不到真正的意涵,一個世紀前的許多建築言論,如今只淪為歷史陳跡或是課堂上讓人昏睡的工具,所謂的鑑古知今也只是白講,今天的建築界既寫不出Adolf Loos於1908年提出的「裝飾與罪惡」,也產生不了1933年CIAM提出的「雅典憲章」,當代思想家Derrida與Habermas也只有在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後才有機會出來講一講,因為那時比較有人會看,面對已經到來的思想危機,我們卻沒停下來想一想,只讓他一堂一堂的過去,最後留下的還是表象,表象的追求從業界滲透到教育界,再從教育界回滲業界,因果循環、歷歷不爽,所以學生接受了五年建築教育之後,當然只能產生對於皮毛的熱愛,對於皮毛之下的一切運作原理根本不管,好像回到三、四十年前的「反向工程」時代,不管是學生還是開業建築師,永遠只能拾人牙慧,而這一切外國人眼中的粗糙盜版,竟然成了我們的主流建築式樣,每一個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以為只要使用了某種語彙,只要形體稍微扭一下甚至有點扎哈附身,就已經晉身為「會做設計者」之流,甚至還有那喜歡附庸風雅的噁心媒體推波助瀾,不斷宣稱台灣的設計水準已經與國際接軌,還真是見他個鬼,我們要是不認清事實,每天在學校自愚順便愚學生,建築教育根本不用再辦。
台灣如果真的那麼巴望別人的肯定,就應該先從認清自己的處境開始,第一步就是少看國外建築期刊,真的飢渴難耐,就找一些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委內瑞拉、 哥倫比亞的建築報導來讀,或找一些不知何謂國際主流價值的建築作品來看,不要一心以為只有歐美日的作品才是未來、才是潮流,卻忘了清明的自己才是未來,尊重環境才是潮流,幾年之後,假如學生作設計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像別人,而是成為一個會關心的人,具備觀察能力,懂得討論議題,確實有些想法,那時我們才會被重視,否則辦一萬個國際工作營、邀一萬個大師來都一樣。
我們的處境堪虞,如果我們繼續盲目追逐西方建築的流行表象,以為我們就是需要這種東西,下場大概會跟北美印第安人一樣,當初歐洲人千方百計告訴他們玻璃珠有多好、砂糖有多棒,物質慾望不高的印第安人一開始不為所動,因為他們生活中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可惜白人不停引誘,日子一久印第安人的信念開始搖擺,慢慢的他們以為確實需要玻璃珠、確實需要砂糖,日後還拿土地來交換,當然印第安人後來發生什麼事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講。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WWAP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hank Mr. Chang who gave me a great opportunity.
Each of the pictures had a meaning to me at that time,
which represent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I cared about.
I will not go into their details on the blog.
Instead, I gave them a few titles to show what the pictures I care about.
1. Urban analysis (Recombinant Urbanism)
2. Urban infill and re-programing (Recombinant Urbanism)
3. Architectural spaces studies (TFAM Affiliated Library 1)
4. Section development (TFAM Affiliated Library 2)
5. Concept re-interpretation (7 x 7 Living Box)
------------------------------------------------------------
I would like to thank Mr. Chang who gave me a great opportunity.
Each of the pictures had a meaning to me at that time,
which represent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I cared about.
I will not go into their details on the blog.
Instead, I gave them a few titles to show what the pictures I care about.
1. Urban analysis (Recombinant Urbanism)
------------------------------------------------------------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Jean Nouvel won the Pritzker Prize 2008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8/03/30/style/30pritzker.php
http://www.pritzkerprize.com/full_new_site/nouvel.htm
Jean Nouvel of France
Becomes the 2008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Laureate
Jean Nouvel為2008年 普立茲建築獎得主
法國建築師Jean Nouvel榮獲建築界的頂尖殊榮:普立茲獎, 其知名作品為muscular Guthrie Theater in Minneapolis 以及the louvered Institute of the Arab World in Paris.
62歲的Nouvel 是第二位法國籍的普立茲得主 普立茲獎每年由 Hyatt Foundation評審團來決定得主 .本屆於周一發表
評審委員說 : "Jean Nouvel 三十年間 他將他的建築理論以及實踐推及到新的領域" "他的不斷挑戰與睿智激勵他不斷的嘗試新的冒險於他的每個作品,不慣的創造新的現代建築語彙"
Nouvel 的建築語彙 選擇崎嶇的挑戰.他的作品並無直接如Frank Gehry 或 Renzo Piano具有顯明的個人品牌固定風格. 而是賦予每個作品有不同的特性 如the Agbar Tower in Barcelona (2005), 一棟噴泉形式的糖果色的 辦公大樓 或是KKL cultural and congress center in Lucerne, Switzerland (2000), 一個輕量的銅製roof以懸臂水平延伸至 Lake Lucerne上方.
(前者 我個人認為 陽具文化. 吳老帶團去過後者)
最近在一次Mercer Hotel in SoHo結束茶會Nouvel說到: "每一次我嘗試去尋找出我所謂"迷失的那片拼圖-渾然天成的建築物置入在他應有的地點"
(這是所謂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嗎? 怎麼他形容的優雅許多)
http://www.pritzkerprize.com/full_new_site/nouvel.htm
Jean Nouvel of France
Becomes the 2008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Laureate
Jean Nouvel為2008年 普立茲建築獎得主
法國建築師Jean Nouvel榮獲建築界的頂尖殊榮:普立茲獎, 其知名作品為muscular Guthrie Theater in Minneapolis 以及the louvered Institute of the Arab World in Paris.
62歲的Nouvel 是第二位法國籍的普立茲得主 普立茲獎每年由 Hyatt Foundation評審團來決定得主 .本屆於周一發表
評審委員說 : "Jean Nouvel 三十年間 他將他的建築理論以及實踐推及到新的領域" "他的不斷挑戰與睿智激勵他不斷的嘗試新的冒險於他的每個作品,不慣的創造新的現代建築語彙"
Nouvel 的建築語彙 選擇崎嶇的挑戰.他的作品並無直接如Frank Gehry 或 Renzo Piano具有顯明的個人品牌固定風格. 而是賦予每個作品有不同的特性 如the Agbar Tower in Barcelona (2005), 一棟噴泉形式的糖果色的 辦公大樓 或是KKL cultural and congress center in Lucerne, Switzerland (2000), 一個輕量的銅製roof以懸臂水平延伸至 Lake Lucerne上方.
(前者 我個人認為 陽具文化. 吳老帶團去過後者)
最近在一次Mercer Hotel in SoHo結束茶會Nouvel說到: "每一次我嘗試去尋找出我所謂"迷失的那片拼圖-渾然天成的建築物置入在他應有的地點"
(這是所謂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嗎? 怎麼他形容的優雅許多)
訂閱:
文章 (Atom)